Search

趙介亭-綠豆爸:兄弟之間的「嘔」像情節

這兩天舊地重遊,拍攝了多張和十年前相同...

  • Share this:

趙介亭-綠豆爸:兄弟之間的「嘔」像情節

這兩天舊地重遊,拍攝了多張和十年前相同地點、相同動作的照片,我們比對照片發現,粉圓從過去到現在,每張照片就是比綠豆矮了一個頭。

學習阿德勒心理學,讓我們理解到,粉圓看待自己比綠豆矮一個頭這件事情,絕對不會只有表面的身高那麼單純而已。

在粉圓的心裡,是想要超越這顆頭的距離的!

也因此在生活的許多層面,我們不難發現,粉圓有時把綠豆當成「偶像」,無論是綠豆說過的笑話、故事、猜謎⋯⋯,粉圓不但倒背如流,還會當成自己的話題和同學分享。

但有時候,綠豆又變成了粉圓的「嘔像」,揶揄、嘲諷、對嗆、鬥嘴⋯⋯,對於聽覺學習者的粉圓來說,可是他的強項囉!

這兩年,我們全家人除了一起面對他們陸續進入青春期,開始的身體和心理的變化之外,也一起重新的思辯與應對他們的手足關係。

家庭會議最常談到的議題,應該也是手足關係吧!

我們嘗試過各種的方式,目前我們覺得最好用的,就是「非暴力溝通」了。

過去,我們常常被捲入手足的衝突當中,也讓我們難以區分,究竟他們是真的有衝突?還是為了爭取我們的關注而「被迫」有衝突?

學習阿德勒的「課題分離」之後,我們就很少需要介入到他們的衝突當中,而是能夠像是一位「調解委員會主席」般地協助他們釐清自己的行為目的。

只是在他們的溝通當中,往往最終就是一人退讓做為解決方法,而事實上,退讓的這一人並不見得心甘情願,即使當下他覺得沒關係或無所謂。

這半年和孩子一起練習非暴力溝通之後,我們理解到每一個負面的情緒背後,或許都隱藏著未被滿足的需求,我們要將重點於在「需求」上,而不是只談行為、只要求承諾、或著只追求表面的風平浪靜而已。

今天早上我們抵達傳藝中心後,才剛停好車,我關上後車廂往前走,就聽到一人大叫:「你又撞到我了啦!」

這類型的事件立即激發了我的不爽,當下沒想到課題分離、更沒想到非暴力溝通,我就直接脫口而出:「你們要不要申請家暴的遠離令呀!彼此間隔五公尺算了!」

粉圓看了我一眼,就往售票處走去。

我這時才回神,知道自己又衝動了!於是我決定先安頓自己的身心,而不是急欲介入他們的課題。

當然,這是在我理解也信任,綠豆和粉圓的自立能力是足夠的情況下,我不用去把粉圓追回來。

於是我回到車上,也打開冷氣,讓自己進行正念減壓的呼吸覺察,將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。

粉圓媽也上車了,我想她比我更懂得課題分離,於是我們兩人都沒有說話,各自安頓著自己。

綠豆站在車前,然而遮陽板分隔了我們的視線,這樣也好,我們雙方都可以更自在,但我懂他其實是掛心著一直往前走的粉圓。

一陣子之後,綠豆上了車,我們仍然一句話也沒說。沒過多久,粉圓走回車子附近的石階坐著,他大概想要遵守我說的遠離令吧!

綠豆自己開了門下車,往粉圓的方向走去,我知道此時的我,唯一能夠做的,就是信任他們有能力面對剛才的狀況。

於是我閉上雙眼,讓自己更加安心、更加平靜,然後等待著⋯⋯

大約五分鐘左右,我聽到車門打開的聲音,於是我睜開眼睛,綠豆將頭探進來說:「我們有共識了!」

因為自己對他們的信任、以及對自己的安心,我也沒有再問他們共識是什麼(以前的我會追問,但後來發現這樣好像是在對我報告一樣),我們就彷彿回到了剛抵達的那一刻,有說有笑地討論著接下來的行程。

過了馬路之後,我決定要面對我的「未被滿足的需求」,也就是粉圓會自顧自的往前走這個行為,提出我的感受:「擔心」,以及需求:「安全感「,並且提出請求:「希望粉圓能夠稍等我們」,還有我自己的做法:「不會追上去,而是在原地停留」。

因為使用非暴力溝通,因此粉圓不用和我對立或反駁,而是透過我的感受和需求,理解我為何提出這樣的請求,粉圓也願意接受,溝通圓滿結束。

手足的議題,是一輩子的功課,父母過度的介入、或過度的放任,都不是協助孩子建立良善手足關係的好方法,更別說是當手足當中的仲裁者或法官了,這只會引火燒身而已。

全家人一起練習、一起實踐非暴力溝通,或許是個不錯的方法,推薦給大家試試看囉!

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:
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85102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